集群对会展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以中国大陆为例
原文作者:辛进a,卡林韦伯b,托马斯鲍尔b
a旅游、休闲、酒店和体育管理系,格里菲斯商学院,黄金海岸校区,格里菲斯大学,公园路,昆士兰州绍斯波特4215,澳大利亚
b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中国香港
摘要:集群是指企业在特定地区十分集中,他可以解释展览的空间布局和展览目的地吸引力(Rubalcaba-Bermejo amp; Cuadrado-Roura, 1995)。根据波特在中国大陆会展业背景下的集群理论,这项研究检验并证实了这个命题的有效性。采用了混合方法,其中包括与32家参展商进行深入访谈并对对616家参展商展开调查。其目的是1)确定在展览的背景下“集群”的组成部分,并制定适当的衡量标准;2)评估“集群”对于展览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程度。该研究制定了两种不同的集群效应的测量因素并加以证实,分别是“主办城市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主办城市是参展商参展的原因”。两种集群因素对于参展商感知目的地吸引力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一点与会议目的地吸引力形成鲜明对比。研究结果的含义被广泛讨论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集群理论;展览;展览目的地吸引力;中国
1.引言
商业主导的展览运营和展览参与以目的地的市场吸引力为驱动力。目的地的展览业发展与目的地及其附近区域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也代表了市场需求(Rubalcaba-Bermejoamp; Cuadr ado-Roura, 1995)。贸易和交流机会是驱动参展商和访客的主要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来看,为一个产业举办展览与城市的产业成熟度息息相关(Butler, Bassiouni, El-Adly, amp; Widjaja, 2007; Chan, 2005)。基尔乔格说:“管理一个贸易展览需要整个行业的支持,他们的参与者必须愿意接受这个展览作为建立和培养商业关系的有效论坛。一流的展览被视为“特定行业的经济发展晴雨表”。Rubalcaba-Bermejo和Cuadrado-Roura评论说空间层面的经济集中解释了展览会和展览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展览只是国际发展的另一种表现。他们认为,展览分散在一些地方,这些地方对展览部门提供大量的产业支持,与此同时展览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目的地的经济地位可以用统计数据来衡量。总收入(如行业类别的GDP)和总可支配收入(即人口乘以人均收入)被用来衡量会展市场的潜在需求(Parker, 2006)。然而,潜在需求不是真实的或历史的,也并不代表未来的销量,可以低于或高于实际销量。此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仅仅是目的地的人口和经济并不能解释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对目的地的偏好。一些目的地可以从更广泛的地理区域获得行业支持,而其他目的地只能吸引当地客户的注意。城市规模可能不足以解释目的地特定行业的成熟度,以及目的地如何赢得整个行业的支持。
鉴于统计数据不准确,无法预测展会的市场需求,本文建议借鉴集群理论,以参展商的角度利用“集群”来衡量某些经济属性对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因为集群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和工业集中度。尽管在战略管理文献中对集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不存在与展览背景相关的经验测量。因此,本文将在展览目的地吸引力的背景下研究集群,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三个具体的研究目标,即:探索展览环境中“集群”的构成;2)在展会背景下制定“集群”的衡量标准;3)评估“集群”对于展览目的地的吸引力的积极影响。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展览业市场,是探索集群和更广泛的目的地吸引力的合适环境。近几十年来,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2007年室内展览面积超过250万平方米。2005年,举办展览的总收入约为17亿美元,而展览中心的收入则为3.73亿美元。然而,面对潜在的重组和市场整合,对展览前景的进一步了解以及集群对展览运营和展览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在此时显得至关重要。
2.文献综述
2.1 展览目的地吸引力
Ryan将目的地定义为“体验供应商”,它将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捆绑在一起。目的地可分为休闲和商务旅行目的地。在休闲旅游环境中,目的地吸引力能够在度假旅行期间产生美妙体验、并且具有提供最佳幸福感的潜力。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取决于构成某一地区旅游优势的特征所具有的吸引力。
商务旅行包括参观展览、参加会议和奖励旅游。目的地的概念被运用在有关会议旅行的文章中,许多学者探讨过会议目的地,审视会议目的地的形象和对于会议目的地的选择(e.g., Chacko amp; Fenich, 2000; Crouch amp; Louviere, 2004; Oppermann, 1996)。这些研究确定了选择会议地点(目的地)时的考虑因素,及其对于吸引会议组织者和代表到特定的会议目的地参加会议的相对重要性。会议地点选择因素包括:1)便利性,2)本地支持,3)额外会议机会,4)住宿设施,5)会议设施、6)信息、7)现场环境8)其他标准(Crouch amp; Ritchie, 1998)。
大量研究已经探讨了主办城市或城镇的地理位置是否会影响展览的参与性和发展。奥尔斯认为一个展览的成功决不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展览的位置对参观者来说并不重要,但对参展商来说却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距离、气候、种族、语言、经济和历史联系可能会影响展览的成功。Tanner,Chonko, and Ponzurick (2001) and Berne and Garciacute;a-Uceda(2008)得出结论:地理位置是影响游客的一个变量。展览策划者和组织者应选择观众容易接受的地点,并为观众提供各种方便。Fuchslocher认为“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展览的成功。此外,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展览中心的选择是展览成功的重要因素(e.g., Bauer, 2005;Ulrich, 2005)。
Rubalcaba-Bermejo和Cuadrado-Roura指出会展业的发展与举办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如果没有健全的区域经济发展,展览是不可能形成的。他们的研究是研究城市发展与展览分布两者关系的一项重要研究。他们发现,各种各样的目的地因素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目的地比其他目的地更具吸引力。这些因素包括:1)传统与历史;2)地方收入与人口;3)基础设施和通信便利性,4)位置,5)旅游、环境和天气条件,6)公共投资和支持政策,7)城市的国际地位,8)展览中心规模,9)区域产业构成。然而,这些因素并不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因此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检验。Rubalcaba-Bermejo和Cuadrado-Roura认为,集群作为特定地区的商业集中,可以解释展览的空间分布,从而解释展览目的地的吸引力,这对当前的研究极其有意义。因此,下一步将具体参考中国大陆探讨集群的概念和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2集群理论与产业集群发展
马歇尔认为集群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产业区”的概念。它指的是“具有类似性质的小企业集中在特定地区”。通过集中,产业区产生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效率,以及知识和创新溢出(Rocha, 2004)。波特的“集群”理论重新引起了全世界对产业区的兴趣,集群被定义为“互联公司、专业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行业的公司和相关机构(尤其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公司)的地理集中度”。波特认为,“生产力的根源在于竞争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集群的存在表明,许多竞争优势不在于某个公司,甚至不在于其行业内,而是在于其业务部门所在地。” 集群优势与协同定位和产业外部性有关,如专业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以及互动学习和知识创造(Maskell, 2001; Wolfe amp; Gertler, 2004)。Enright(2003)指出了集群对企业绩效、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显著影响,但并非所有行业,也并不是大多数行业都表现出这种区域集群现象。
地方集群一旦建立,只要其存在的原因没有改变,它就将继续维持。在德国,即使是历史超过100年的集群仍然很容易识别(Brenner amp; Gildner, 2006)。因此,地方集群对地方经济和结构的影响是长期的。一个地区通过产业集聚获得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提高其在商业和贸易中的吸引力。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而另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则是相同的。一个仅由一个产业集群主导的地区在发展其他产业时可能会遭遇困境,一旦产品市场减少,该地区就会衰退。Brenner和Gildner发现“地方集群与经济绩效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集群理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集聚理论目前主要被运用于制造业。然而,集群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Jackson amp; Murphy, 2006)。许多研究人员已经探索了该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杰克逊和墨菲研究了集群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澳大利亚服务旅游业中的潜力,发现那些表现出最强集群效应的地区(邻近的旅游相关公司)是旅游业中经济最为成功的地区。Michael强调了集群的“结构”和“规模”的重要性,指出到“通过发展互补性企业集群在小社区创造经济和社会机会,可以共同提供一系列属性,以构成一个专门的区域产品”。Novelli,Schmitz和Spencer参考英国健康生活方式旅游集群经验,探讨网络和集群发展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和意义。最后,Tsang和Yip研究了北京酒店业中地域邻近的竞争和聚集效应之间的权衡,找出有助于或受益于集聚的酒店种类。
除此之外,集群概念在展览业也有创新应用。Maskell, Bathelt和Malmberg认为会议、大会和展览,作为专业集会,可以被视为“临时集群”。探讨企业如何利用贸易展览进入市场和知识库的问题时,他们认为,临时性和永久性集群都为企业提供了有利的知识形成和获取环境,但贸易博览会是对永久或长期集群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与制造业的大多数研究一样,旅游业和酒店业对集群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邻近区域的公司是否,其中哪些公司,如何促进或受益于集聚效应和集群效应(也就是说,提高生产力)。另一个讨论是,集中于一个地区的旅游和酒店企业如何促进该地区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即需求的增加),这些企业也体现了该地区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据作者所知,迄今为止,还没有发表过任何有关集群对区域会展发展的外部性的实证研究,尤其是中国大陆。本文旨在研究集群是否会在集群所在地或其附近的展览发展中带来外部性,如需求增加。本文探讨的不是展览组织或合约公司的集群是否以及如何促成展览业的发展,而是制造业的集群是否以及如何促进集群地及其附近区域的展览业发展。
2.3中国大陆产业集群发展
Fan和Scott表明中国区域的集聚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那些被经济改革和市场导向深刻改变的部门和地区。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以下行业在集群方面排名最高:文具、教育、体育用品、电子和电信、家具制造、服装和其他食品、金属制品、皮革、毛皮和相关产品、化工产品、电气设备和机械,塑料制品和纺织品。这些行业也是最活跃的展览行业(CCE,2007)。作者还认为,中国的产业集群往往由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组成。他们发现,消费电子和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集聚区。计算机、电子设备和仪器行业主要位于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交通设备制造业在京津、长春(东北)、华中(十堰、武汉)、重庆较为分散。图1给出了中国主要城市群和以及各集群内龙头城市的地图。
2.4展览群与空间分布
集群是指企业在特定地区十分集中,可以用来解释展览的空间布局(Rubalcaba-Bermejo amp; Cuadrado-Roura, 1995)。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集群的影响,例如,在财务层面、区域层面和综合层面。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区域级的集群,尤其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对展览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有两类展览目的地并存:一类是周边地区没有产业集群基地的,另一类是由产业集群或是其遗留资金支持的。前一种模式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得到了证明,拉斯维加斯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并以提供大型展览空间、专业技能、旅游价值和资源为基础,不受附近任何制造业的支持。相比之下,后者的模式在意大利展览业中得到了证明,阿斯科利皮切诺和玛莎拉塔的鞋革产业区区、锡耶纳的家具产业区和摩德纳的机械工程和服装产业区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米兰举办的大型展览,米兰这座城市有在意大利举办展览的传统。
中国的会展分布也部分与产业集群的分布相关。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西部等五大产业带的出现,支撑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许多展览是在体现特定展览主题的区域集群所在地举办的。这些地方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省会城市,有的是二三线城市,有的是小城镇。除了产业集群之外,城市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中国展览的空间分布,因为三个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吸引了大多数国际展览。除了产业集群之外,城市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中国展览的空间分布,因为三个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吸引了大多数国际展览。在二线城市层面(省会城市或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没有一个城市显示出特殊的竞争优势,尽管它们的规模和条件各不相同。事实上,与德国的展览目的地相比,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既缺乏国际声望,也缺乏办展历史。
珠江三角洲是集群效应的一个特别恰当的例子,它是指聚集在广州(广东省省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三角区内的多个城市的集群。2000年,该地区有122个所谓的“专业城镇”(以大规模的主导产业为特征的城镇或城镇群)。在这些城镇中,至少30%的制造业产出来自一个特定行业,其年产值超过2.9亿美元。在122个专业城镇中,63个在省内得到了初步认可。这些城镇大多位于东莞、佛山、中山、惠州和江门。这些集群的发展似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11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812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国家和地方政府债务: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还是抑制了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外文翻译资料
- 公司业绩对股价的影响 ——对塞尔维亚精选公司的实证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中国医疗保健需求、卫生服务使用和医疗支出财政负担的不平等:来自江苏省连续家庭监测研究的结果外文翻译资料
- 税收绩效:比较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2005- 2007年欧洲碳价格的价格驱动因素和结构性突破外文翻译资料
- 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民医疗支出影响的研究—在健康,医疗保健和政策的交叉点外文翻译资料
- 中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 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国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组合属性的偏好外文翻译资料
- 法实论奢侈品牌营销:近期研究课题与对策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