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5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探索
卿劲伟[1]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的基本价值是实现人与社会的持续繁荣。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任务,而且将生态文明理念整合到新农村建设中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如何构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是一项需要在当前的理论周期进行分析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路线
引言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更重要的事,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程度和资源分配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为了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中国政府在2005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将其描述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状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支持;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形象;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因此,新农村建设是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中国政府在2007年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2012年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2013年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详细计划和生态文明结构改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从概念中走出来,使得政策体系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的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将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合进社会主义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此外,它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 新农村建设下的的生态文明观的建设要求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人与自然的统一考量,将人与自然地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整合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目标。所以,在生态文明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在价值观念上,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为自己能够改造自然,有的人狂妄自大到认为人类是自然的“支配着”和“统治者”。这个观点其实视作为改革和正在改革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征服和被征服,这基本上使人类的价值站到了自然地对立面。导致水土流失、耕地退化、饮用水污染包括很多方面原因,但是,这些问题与过去错误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能只注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长远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来自于自然的物品和材料供应,而且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它们产生改变,获得生活物资。由于人的到来,自然不再是自由的,而成为人类化的自然。然而,人类的自然决定了人类必会持续的消费和再造自然,但这些活动不是任意的。如果人类的活动超过了自然负荷的极限,他们将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和相互影响,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正确的基础上,并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建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在社会实践方面,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首先,人类的发展应该以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新农村建设要将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管理方法,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到自然可负担的限制之内,然后它可以使农民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的平等,包括一代公平和代际公平,前者反映是现代整体利益,而后者反映了社会的未来利益。”(灵,2008年)新农村建设不是在牺牲部分利益的前提下使其他地区获得的利益,更糟糕的是,牺牲后代生产发展的条件以满足目前的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做好分割与融合,让这个计划是适应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农村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它们实现功能互补。同时,它应该处理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标示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限制线,保障农村获得永久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人类的自我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能动作用,不仅可以反映大自然的本质和发展方式,而且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这些概念改造自然。新农村建设要在本质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然后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发展空间,使农民尽最大努力得到他们应得的,并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新农村建设道路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生态区建设的突破:保护农村生态安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发展农村生态产业,培育农村生态文化,这四个生态步骤是相辅相成的。
2.1保证农村生态安全
农村生态安全农业是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健康,平衡,不具威胁性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在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连续生产力,并且在不破坏或污染环境的前提下,生产健康和安全的农产品。(杨,2009年)
农村生态安全属于“生态步骤”最后一步,这是农村和城市中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包括:其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主要体现在森林,耕地,河流,湖泊,农村的居住的比例;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主要是反映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耕地面积,农药和化肥的应用程度,以及乡镇企业的污染程度;第三,农业生态建设能力,主要体现在农民人均收入,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在2014年中国的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提出了“划生态保护的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实际上是保障人类生存的最后一条环境质量安全线。新农村建设应划出农村生态安全红线,而这条线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的长远发展,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2.2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农村环境卫生的概念很广,这意味这个因素阻碍或影响了农村人民活动的整个环境。从内容上,农业环境健康主要包括:空气质量,饮用水卫生,生活垃圾和一些其他因素。农业环境健康的“生态步骤”的第二步,它是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随着不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环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农业生产力方面,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程度是非常高的,动物和家禽粪便的排放量是随意的;在农业生活方面,农村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较低,这导致水资源污染,同时危害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2012年中国农村地表水水质监测(点位置),质量差于Ⅴ类水质(V类水质指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已失去基本使用价值)的比例为12.1%。此外,不合格的中国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饮用水的比例分别是14.4%和29.7%。水是万物生长根源,无论是农业生产力发展还是农民生活不能没有它。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生态工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以此提供一个整洁健康的环境。
2.3发展农村生态工业
生态农业是根据材料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建立在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上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物学方法,它是一个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农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转换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农业产业属于“生态步骤”第三步,这是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首先应促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改造,然后尝试有机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农庄等生态农业的经济形式。生态农业的经济形态不仅使农民获得的利益,也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其次,促进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运用农村的自然农业资源。
它应该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搞立体种植、养殖或联合种植、养殖,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然后禁止过度开发林业、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最后,应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农村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和地热能,减少煤和秸秆的依赖和满足农产品的动态要求。
2.4培育农村生态文化
农村生态文化是在农村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思维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然后它依赖于农村契约,伦理规范,风俗,工艺品等的外在表现。农村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步骤”最后一步,它是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地和关键点。首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要结合当地生产特点,结合自然景观、观光资源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用灵活的态度,消费观和政治见解,培育“指导者”,并在顶层设计的“执行者”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在全社会范围内保护自然。
其次,应该依靠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推进文化生态产业,并打造一个包含更多绿色环保理念的农村生态文化产业。最后,应该保护和探索农村生态文化资源。例如,它可以依靠农村的真实情况打造竹文化之乡,花文化之乡,茶文化之乡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态理念的文化村庄。这个动作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在村民中产生持续的影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目标。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步骤”保护线,起着支持和协调新农村生态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 完成新农村建设“生态步骤”的配套措施
虽然将生态文明理念整合到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四个“生态步骤”,但它涉及到各种利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
3.1 合理规划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发展模式的合理规划是根据农村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生态地理,同时考虑到农村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经济布局和区域空间,使功能分区和农村发展方向与区域功能和协调发展;空间功能互补相互建立了科学和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在内容的分工方面,农村地区空间格局包括: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应用合理划分百分比;农村区域生态功能区,耕地,林地,以及道路和居住用地合理的城市百分比划和农村资源的应用;农村生态功能区的百分比划分,耕地、林地、道路、居住地、人口容量、资源应用、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活设施建设。农业模式的规划是让一个拥有各种自然资源的应用程序,去满足农村社会产品和消费需求的同时,确保农村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土地是新农村建设必要的空间载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3.2 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体系
生态保护一般包括三个步骤:预防问题;治理问题和追责问题。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首先,保护防范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农业发展模式的合理规划后,政府应给予农村区域土地功能分区,并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来建立的相关预防机制,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农村地区的资源和河流,湖泊,湿地,林地,耕地和房屋承载的生态功能是不同的。对于生态功能区,就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提升生态保护的作用,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其次,治理机制和问责机制。每个人在不同的立场上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环保的重要地区,比如,行政总裁,企业法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质量检查员等群体都应该践行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以确保他们按照农村生态安全的红线来使自然资源的,保证农村地区良性发展。第三,建立管理和恢复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同时,要扩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渠道,提高农村环境和生态管理的资金投入。
3.3 构建农村环境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要将生态文明观念纳入新农村建设应该加快构建农村环境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使得环境评价作为制定新农村建设生态取向的标准。首先,要健全绩效评估体系。根据农村地区不同的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提高相关生态文明的指标,如“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生态示范镇”。其次,制定明确的评估方法。详细保证农村生态安全的内容,改善农村生态产业,培育农村生态文化。第三,贯彻领导者的生态责任终身机制。记录乡镇领导在位时的生态水平及其相关工作,无论今后的晋升或退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错误决策文件,必须予以公布,并重新追究其责任,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风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和文化繁荣,还是将生态文明理念的整合进新农村建设不同的领域中去,保证农村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uarr;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3211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