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向新增长的道路: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驱动力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05 06:01

中国迈向新增长的道路: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驱动力

介绍

自上次中国数据更新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2016年略高于3%)加剧了人们对中国金融业和至少在近期可持续增长前景的担忧。美国和英国的地缘政治冲击夸大了围绕中国是否能够从出口、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增长模式转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确定性。

在2016年的书中,我们从改革、能源资源和气候变化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了第一卷的论述。该书探讨了中国在推进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变革等新的增长前沿方面取得的进展。

中国寻求走的新增长道路,与今天的发达经济体在早些时候所走的道路大体相同。它涉及以诸如创新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取代诸如土地、劳动力和有形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形组成部分(麦迪森1982年)。然而,许多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陷入困境,在进入高收入群体的过程中经历了数十年的失败——这种情况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艾肯格林等人. 2013)。

对中国来说,向新的、先进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减少对钢铁和建筑等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和低质量制造业的依赖。这意味着要将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服务、高附加值制造业和创新。中国在高速铁路运输[2]、高附加值制造业(包括超快量子计算、航空[3]和空间技术[4])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样,中国在减少经济对环境的负面溢出效应和促进高科技制造业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尤其是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混合动力汽车和新材料等新能源技术方面成为了世界领先者。

《金融服务业年鉴》更深入地探讨了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变革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总体发展方面的作用。首先,我们探讨近期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和创新的趋势。我们还将研究结构性变化如何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先进的动力。

宏观经济发展

与本世纪头十年左右的两位数增长相比,中国经济目前的“新常态”增速持续放缓。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高于其他所有主要经济体。从图1.1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增速持续放缓。增速放缓正在一些行业造成巨大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应对产能过剩的同时,还必须应对当代变革的不确定性、金融领域准入不平等的风险和问题等重大挑战。

图1.1 GDP增长率1975-201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再平衡方面取得了进展,经济重心从固定资本投资转向家庭消费(图1.2)

50%

40%

30%

20%

10%

0%

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

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

投资占GDP比重

图1.2消费和投资,2000-1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

根据中国新的增长模式,第三部门继续增加它的相对大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2%,在2016年,而二级(2016年40%的份额)和初级(8%)行业继续相对衰落(图1.3)。

中国新的增长模式将出口作为增长动力的比重降低。在改革的头30年,中国受益于更为有利的贸易环境。占中国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5%左右升至2006年37%的峰值(图1.4),但此后有所下降。

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并一直保持着这一地位。

第三产业部门 第二产业部门 第一产业部门

图1.3行业在GDP中所占比重(1978-201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

图1.4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1978-201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

与新的增长模式相一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图1.5)。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也大幅下降,2016年降至3万亿美元左右。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货币升值和压力之后,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压力一直在加大。

中国贸易顺差的下降缓解了全球失衡;然而,中国经济出口导向的降低导致了全球贸易增长的减速。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一直是全球经济活动贸易下降的主要因素。

图1.5 1994-2016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GFC)之前,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比其在全球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增长得更快,但自那以来增长速度就更慢了(图1.6)

图1.6 1978-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全球贸易总额(按2010年不变美元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databank.worldbank.org/data/home.aspx)和国家统计局(不同年份)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2015)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数年的停滞之后,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出现了小幅增长。据估计,自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在下降(图1.7)。这可以用财政刺激计划中投资的大量增加来解释,这是对GFC的回应,与资本回报率的大幅下降有关。近年来劳动力总量的下降和城市化率的下降,也导致了资本/劳动力比率的上升和资本生产率增长的放缓。自2012年以来,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在下降。

中国日益迫切需要找到提高生产率的新途径,其背后是自由贸易的因素。

TFP增长 资本增值 劳动力增长

图1.7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五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分解图

注:增长按对数差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2015年)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和技术潜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将这些转变为增长动力,使中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取决于如何将各种资源分配到最具生产力的用途上。金融服务业需要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增长新模式下的结构性改革,在最近的《中国更新》(China Update)中得到了强调。本年度专著集中于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

人力资本

教育和技能的改善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收入。但是,吸收和使用实物资本的能力可能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可能是教育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之间的密切联系(Thirlwall和Pacheco-Lopez 2017: 210)。

人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可以让普通个人更善于发现和分享想法。就像20世纪下半叶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情况一样,如果新的制度改变激励机制,用于生产和分享想法的可用人力资本比例可能继续上升。为此,中国和印度等国也有巨大的潜力进行类似的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型。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技术前沿的增长也有可能继续下去,谁知道呢,与上一个世纪相比,本世纪甚至可能再次增长(Jones and Romer 2010: 235)。

特别是中国,在发展的新阶段,人均资本必须提高。防止资本收益递减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增加中国的人均人力资本,从而保持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可能会受益于其不同寻常的劳动力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人力资本高度偏向年轻工人。这提供了一种隐含的新的生产力潜力,这种潜力在结构上不向那些年长员工的人力资本更接近年轻员工的经济体开放。

世界银行(1999:9;(参见2013年)加强了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教育的相关性日益增强:

随着日益全球化、市场竞争和经济对知识和信息的依赖,自由贸易协定的联系正在加强。技能正在取代其他因素,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其开发、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

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有望成为中国政府在下个世纪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使高等教育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图1.8),近年来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甚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图1.9)。根据Jones和Romer(2010: 241)的研究,“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使技术变革向自己的方向倾斜”。

图1.8 1978-2014年每100名大学生的平均年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年)

然而,中国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提高各级教育质量,并创造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得到适当承认和尊重的环境。在大学领域,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项目,中国在过去20年里投入巨资,确保国内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大学。根据2017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和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分别以29所和35所的成绩跻身全球百强大学之列。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更具创新性和生产力的经济和社会,继续朝这个方向投资至关重要。

通过改善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机制)来利用人力资本增长带来的好处,是维持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包括中国对未来全球增长和福祉的贡献(Glazebrook and Song 2013)。

创新和技术

过去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文献已经认识到技术变革的重要性。发明和创新是技术变革的源泉,可以创造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会溢出到那些对原始创造不负责的实体(Hall and Rosenberg 2010: 6)。建议有必要制定政策,鼓励对这些活动进行适当的投资(Arrow 1962)。为鼓励创新,中国政府和工业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Ramp;D)(图1.9)。

研发比例 教育支出比例

图1.9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中国研发及教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

包括运输、空间技术和电信在内的几个关键部门的技术变革正在加速。竞争加剧、政府补贴以及通过开放和改革向国外前沿市场学习的机会支持了这一进程。促进因素包括公司与包括大学在内的科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加强奖励(图1.10)

图1.10 1995-2015年专利申请量(百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

这些努力旨在支持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也使中国能够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目标是让中国为拓展全球技术前沿做出更多贡献。

在这方面,培养私营企业精神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降低和消除私营企业在为增长中的工业特别是金融和银行服务提供基本服务的工业中的进入壁垒来支持加强竞争和提高资源的生产性利用。

私营企业更多地参与服务业也将改善私营部门获得资源,特别是资本和信贷的机会,这对私营部门的创新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政策和法规寻求提高私营部门在关键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推动中国生产率的提高(Son and Song 2015)。

对于政府和企业家来说,如何提高研发支出的效率和有效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技术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新时代。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努力迎接这些新发展,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17卷试图对转型经济中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变革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中国的经验在哪些方面为中国自身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改革与宏观经济发展

四章对中国近期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展望。首先,蔡和张(第二章)解释了中国“新常态”增长时代的额外改革挑战。之后,黄等人(第三章)阐述了“稳中求进”的官方目标。《金融时报》的作者概述了一项新经济指数,该指数有助于衡量“进展”,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稳定问题上,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稳定问题。姚和王(第4章)估计了一个成功的内部融合过程维持中国长期增长的潜力。吴宇森(第5章)对第一部分进行了补充,将美国国内的“新常态”与美国总统唐纳德bull;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和英国退欧转型带来的更近一些的“国际新常态”连接起来。

蔡和章(第二章)阐述了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时期,中国正在发生的新政策变化。他们指出,改革现在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由于许多必要的改革已经从“帕累托改进”(大多数人受益,没有人受害)的特点转变为“卡尔多改进”(Kaldor improvement),这需要在改革的赢家和输家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下,改革的关键领域包括法律和产权保护改革,从工业政策转向竞争政策,以及优化市场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决定资源的分配。作者指出,为市场和政府划定界限是一个实际问题,在追赶阶段,这种平衡的扭曲可能会更加明显。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政府在国家财富中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要改革激励机制,政策制定者现在必须更好地理解改革带来的好处或代价,并努力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就路线图的方向达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1. Chinarsquo;s Path Towards New Growth: Drivers of Human Capit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Ligang Song, Cai Fang and Lauren Johnston1

Introduction

Since the last China Update volume, sluggish world growth, of a touch above 3 per cent in 2016, has added to concerns about Chinarsquo;s financial sector and sustainable growth prospects at least in the near term. Geopolitical sho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 have exaggerated the uncertainty around whether China will be able to navigate away from an export, capital and resource- intensive growth model towards a new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2016 book, we covered Chinarsquo;s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form, energy and re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 as volume one. ftis yearrsquo;s book explores topics in Chinarsquo;s progress in advancing the new growth frontiers of human capit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fte new growth path that China seeks to tread is broadly that followed by todayrsquo;s advanced economies in earlier times. It involves substitution of intangibles such a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or tangible component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such as land, labour and physical capital (Maddison 1982). Many countries, however, get stuck in that transition and fail over decades in their attempt to enter the high- income group—a circumstance known as the lsquo;middle-income traprsquo; (Eichengreen et al. 2013).

For China, the transition towards new, advanced-economy growth drivers offers a route to continu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means relying less on industries that are resource- and pollution-intensive, such as steel and construction, and on labour- intensive and low-quality manufacturing. It means instead shifting the growth model towards consumption, services, higher value-added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 China has already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in high-speed rail (HSR) transportation,2 high value-added

  1. We thank Shenglang Yang for his help with assembling the data used in this chapter.
  2. fte total length of Chinarsquo;s high-speed rail reached 12,000 km in 2016.

Chinarsquo;s New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I)

manufacturing including super-fast quantum computing, aviation3 and space technologies.4 It has similarly made progress in reducing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spillovers of the economy and fostering high-tech manufacturing—not least by becoming a world leader in new-energy technology including solar panels, wind turbines, hybrid cars and new materials.

ftis yearrsquo;s book takes a closer look at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First, we explore recent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s, alongside trends in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We also look at how structural change is preparing the economy for a more advanced set of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rsquo;s economy is now growing at a consistently slower lsquo;new normalrsquo; rate than the double-digit growth of the first decade or so of this century. Nonetheless, it continues to grow faster than all other major economies. Figure 1.1 shows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grew at 6.7 per cent in 2016, and illustrates the persistent growth deceleration. fte slowdown is causing immense overcapacity problems in some industries. Overcapacity has to be managed alongside major challenges of uncertainty about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change and the risks and problems of inequality of acces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20%

15%

10%

5%

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Figure 1.1 GDP growth rates, 1975–2016

Source: NBS (various years).

  1. Chinarsquo;s first commercial jet aircraft (C919) conducted its first test flight on 5 May 2017.
  2. ftis includes the prospect that China will own and operate the worldrsquo;s only space station from 2022.

2

    1. Chinarsquo;s Path Towards New Growth

China has mad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in rebalancing the economy towards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away from fixed capital investment (Figure 1.2).

50%

40%

30%

20%

10%

0%

Household Consumption share of GDP Government Consumption share of GDP Investment share of GDP

Figure 1.2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2000–15

Source: NBS (various years).

As required by Chinarsquo;s new model of growth, the tertiary sector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ts relative size, accounting for 52 per 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 2016, while secondary (40 per cent share in 2016) and primary (8 per cent) industries have continued their relative decline (Figure 1.3).

Chinarsquo;s new growth model allocates a lesser place for exports as a driver of growth. Over the first 30 years of reform, China benefited from a more favourable trading environment. fte share of exports in Chinarsquo;s GDP rose from about 5 per cent in 1980 to a peak of 37 per cent in 2006 (Figure 1.4), but has fallen since.

China became the largest trading nation in the world, surpassing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3 and has retained that status since.

100%

80%

60%

40%

20%

0%

Tertiory sector Secondary sector Primary sector

Figure 1.3 Sector shares in total GDP, 1978–2016

Source: NBS (various years).

3

Chinarsquo;s New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I)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Figure 1.4 Chinarsquo;s export share in GDP, 1978–2016

Source: NBS (various years).

Consistent with the new model of growth, Chi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806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