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效应:未完成任务会对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原文作者:Yoshinori Oyama (日本大学教育学院)
Emmanuel Manalo (京都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Yoshihide Nakatani(RCS 广告,日本东京)
摘要:本研究提出并检验了海明威效应的实证证据,即一个人完成以前没能完成的任务的动机会更高,那个人会感觉到他/她离正在完成那项任务更近。在研究中,1260名大学生被要求抄写报纸上的文字,但他们在抄写过程中被打断了,大多数人没能完成任务。当他们报告自己重新投入任务的动机时分析结果显示,任务剩下越少与越多的人相比,任务剩下少的人文本复制的动机要高于剩下多的人,甚至那些能够完成任务的人,因此,证实了海明威的效应的发生。在研究2131名本科生被要求写一篇短文任务是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他们再一次被打断,导致大多数人没能完成写作。结果表明,只有被试并被赋予了结构化任务,才能证明海明威效应。这一发现表明,要呈现海明威效应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是个体能够充分衡量要完成尚未完成任务还需要做些什么(由于结构的存在而容易完成)。总之,这项研究的结果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完成不了一项任务会对人坚持并继续完成任务的动机产生有益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对实践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被讨论。
关键词:海明威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成就动机 ;失败的好处 ;坚持
1引言
不能完成任务通常被认为是失败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意思是,应该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出现了不足,不能达到完成这项任务的标准。任务未完成这一事实意味着不仅在任务本身的状态(因为它是未完成的),也存在于无法完成它的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失败取代了完成任务的成功事件:例如,孩子无法完成父母所要求的房间整理任务,办公室员工在给定的截止日期前准备财务报告失败, 学生在一次测试结束前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研究人员一天内无法完成写作目标等等。这些失败通常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被父母或办公室经理训斥,考试中得到一个糟糕的分数,或者对自己感到失望。
1.1提出并解释海明威效应
但是,未完成任务是否只有消极的一面呢?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未完成任务实际上可以增强人们从事这项任务的动机——完成或继续它。我们把这种未完成任务的积极影响称为“海明威效应”,以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名字命名。我们之所以用作者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效应,是因为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你一天应该写多少?”海明威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你做得很好的时候,当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停下来。”(Hemingway, 1935, p. 174A; Hemingway, cited in Phillips, 1999, pp. 41–42)。这一建议表明,存在适用于任务未完成的条件,以取得有益的效果。在写作中,根据海明威的观点,这种情况是指作者感到自己正在顺利进行,并认识到写作的方向。我们同意这个观点,但建议在更宽广的术语(这样它可以适用于更广泛的任务,不仅仅是写作)。完成任务的人应该相当接近完成任务,以至于他/她能感知到这时他/她有把握去完成它,但同时他/她认为这个任务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她无法完成它)。如果这个人离完成任务还很远,那么他/她很可能会认为这个任务太难了,而未完成的好处可能会减少或根本不适用。另一方面,如果这个人完成了任务,他/她可能会认为任务很简单,没有足够的挑战性——因此,他/她就不会有动力去重新从事同样的工作或继续这项任务。
1.2为什么未完成任务会产生有益的效果?
最早的研究表明未完成任务产生有益的效果,这一结果从Zeigarnik 和 Maria Ovsiankina(Farina, 1996; Ovsiankina, 1928; Zeigarnik, 1927).的研究中谈起。在他们进行的实验中,给参与者分配一些任务要求去完成。可是他们完成了其中一部分任务后被打断,后来Zeigarnik 发现参与者更清楚地记得那些未完成的任务,而Ovsiankina发现,参与者会有一种去完成他们尚未完成的任务的倾向——即使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Ovsiankina把她的结果解释为这表明,不能完成他们正在执行的任务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内部压力,让他们想要再次完成任务,从而完成任务。这些实验的结果已经被用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作为证据,表明人们的大脑有一种形成整体的自然倾向,不仅是在感知上,而且在认知和行为上(例如,Koffka, 1962)。
自从Zeigarnik和Ovsiankina的研究以来,许多其他的研究已经证实,任务执行被中断确实会使人们产生想要稍后重新从事未完成的任务——甚至是替代任务——通过某种形式去结束的倾向。例如,Kupor、Reich和Shiv(2015)报告说,在观看视频的一个高潮点被打断的参与者,随后更有可能在没有考虑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他们将这一发现解释为高潮中断,创造了心理封闭的需要,以及参与者在中断后立即呈现的一个不相关领域(购买决策)中追求这种封闭。在另一项研究中,Halkjelsvik和Rise(2015)报告说,在他们的研究对象中,有一半人在完成一项无聊的在线任务时被打断,即使没有经济回报,他们也会选择完成任务。在美国,他们不会因为完成了这项任务而获得更多报酬。Halkjelsvik和Rise指出,参与者所报告的坚持不懈的动机反映了他们想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即,没有其他原因)。他们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实现目标的方式(完成任务)本身变成了一个目标,取代了原始的目标(收取报酬)。
在教育领域,克雷格(1965年)提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最好是通过不传达任务最终结果的程序来培养。他进行的研究中,学生没有收到一个数学规则的一个初始的学习任务(规则条款表明学生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 在接受该规则之后的学生,在初始学习之后进行了更多的独立学习,并在随后的评估该学习的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一结果表明,当学生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对某件事的了解时,他们更有可能尝试并更多地去了解它,因此他们也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似乎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特别是考虑到动机是教育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e.g., see review by Deci, Vallerand, Pelletier, amp; Ryan, 1991)。然而,克雷格研究的结果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一个原则,它可能与一个更广泛的想法有关,即未完成任务会对激励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重要的是确定能够解释这种有益影响的机制,以及这种影响发生的条件(例如:失败是否总是有益的,或者仅仅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一个看起来很重要的条件是,任务被认为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尽管仅仅未完成任务本身就可能提升执行任务的人对挑战的感知。未完成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意味着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对个人当前的表现是一个挑战。(当然,如果这个人要提高他/她的表现水平,这项任务是可以实现的。)大量研究表明,挑战对动机有积极影响。例如,Wilkie(2016)的研究表明,学生无论在情绪上(喜欢、参与和兴趣)还是在对学习的益处上都将数学任务知觉为更有挑战性。而且,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目标取向(即,重视学习过程本身和发展新技能;cf. Ames amp; Archer, 1988)。与这些发现相一致,Hung, Sun, 和 Yu等人(2015)发现更具挑战性的数学教育游戏在提高学生的动机、流动体验(即、沉浸于正在进行的活动的体验)、学习表现和学习满意度上有更大的影响。面对挑战当然会产生压力,而压力会对学习成绩不利(e.g., Lupien, McEwen,Gunnar, amp; Heim, 2009; Shors, 2006)。然而,有研究证据表明,与学习环境中的挑战相关的压力与学习表现有积极的关系( LePineamp;Jackson, 2004)。即使考虑到失败的负面后果,也会对主观评价任务价值和学术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这种恐惧被学生们认为是具有挑战性的(Putwain, Symes, amp; Remedios, 2016)。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认为具有挑战性或具有威胁性的东西可能会对它是否会对那个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产生影响。挑战寻求对个人的益处包括促进学术自我效能和兴趣发展,而这反过来又更好的促进了更好的学习成绩(LePine et al., 2004; Senko amp;Tropiano, 2016)。然而,重要的是要考虑是否所有的挑战都是有益的。例如,如此巨大的挑战——似乎遥不可及——不会让人泄气,甚至产生威胁?也许一个挑战需要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才能激发动力?“差一点就成功”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她接近成功,但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差一点就成功”),这会让人想要再试一次,也许是为了避免任何可能感到遗憾,因此导致失败(里德,1986)。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挫败感,从而促使他/她不断地试图实现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参见Amsel, 1958)。差一点就成功现象已被用来解释赌博行为和成瘾(如Cote, Caron, Aubert, Desrochers, amp; Ladouceur, 2003;Kassinove amp; Schare, 2001)。当一个人未能完成一项任务时,他可能会更有动力重新投入到这项任务中去。换句话说,一个挑战,比如完成一个人以前没能完成的任务,可能会更有动力,因为这个人越接近他/她在他/她之前的尝试中完成的任务。本质上,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海明威效应。
1.3目前的研究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检验了经验证据是否支持我们对海明威效应的看法。更具体地说,我们测试了假设(H1),即一个人在未完成的任务中剩余的任务越少,他继续完成该任务的动力就越强。在研究1中,我们使用了一项手工写作任务,要求参与者简单地从报纸专栏中拷贝文本(日文)。这项任务没有给参与者带来任何明显的学习或其他好处,但与此同时,当他们做任务过程中被打断时,很容易看出他们离完成任务有多近或多远。我们选择这项任务的理由是,在我们上一节所述的最基本条件下是否会出现海明威效应。
在研究2中,我们使用了另一个写作任务:一个短作文任务。我们选择这个任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想要一个更接近学生在学术环境中有时需要承担的任务。此外,我们管理“结构化”(我们提供了关于在作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写什么的指导)或“非结构化”(没有提供指导)作文。我们增加这种操作的原因是为了检验第二个假设(H2):海明威效应只会在“结构化”条件下表现出来。原因是,在结构化条件下,我们预测,参与者将能更好地判断他们在写作中需要完成哪些信息的,因此他们会更有动力继续如果他们能想象更清楚,有掌握去完成剩下的任务(cf。海明威的建议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停止)。相比之下,在“非结构化”的条件下,我们预测许多参与者将不确定他们应该在作文中包含哪些信息,因此,当他们在完成过程中被打断时,他们会发现很难判断他们的接近程度是否令人满意。在研究1和研究2中,我们决定使用任务中断作为失败诱导机制,因为这与该领域之前的大部分研究一致(e.g., Halkjelsvik amp; Rise, 2015; Kupor et al., 2015; Ovsiankina, 1928; Zeigarnik, 1927),并将允许更直接的比较和进一步澄清他们的发现。在赌博研究中(e.g., Cote et al., 2003;Kassinove amp; Schare, 2001),失败通常被定义为彩票或其他类型的机会或技能游戏中的失误。我们决定在本研究中不使用这一定义,因为在决策和结果并非严格二元的教育环境中(即(例如:去还是不去,打还是不打)。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对基于标准的失效进行检验是有用的,但我们决定在最初的调查中不使用它,因为所涉及的复杂性可能会转移我们想要理解的基本过程的焦点。
2研究
2.1 研究1
2.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日本关东地区一所大学教育系260名一年级本科生(女169名,平均年龄18.36岁)。学生自愿参与数据收集,这是在两次常规授课的前一部分进行的(不愿意参加的学生可以选择进行讲座准备或复习活动)。实验人员向学生们宣布,数据收集是他正在进行的实验的一部分,而不是讲座内容的一部分。
2.2.1材料和过程:
在上面提到的讲座中,对两组参与者进行了报纸专栏复制任务。我们提出报纸专栏复制写在一张A4纸网格在列,这就是我们让参与者复制列(见图1)。我们使用了两个真正的报纸文章(关于鹿在野生动物,这是169个字符长,和其他颜色的意义,这是157个字符长),这样我们也可以检查任务的主题是否会改变参与者的反应。这些文章是用日文写的。在日本的书写系统中,一个字符可以相当于一个单词,一个字母,或者一个字母组合在英语书写系统中。这些字符并不一致地对应于单一的口语成分,就像英文中通常对应于音位的字母一样。此外,在复制报纸文本时,参与者需要从右上角开始,从下到下,在网格中写下字符;因此,按照通常的网格格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进行日文编写。
图1.报告专栏(关于野生动物中的鹿)和研究1中使用的书写网格的示例
在报纸专栏抄写作业之前,我们要求参与者完成日语版的成就动机量表(AMS;Lang amp; Fries, 2006;Mitsunami, 2010),包括10个项目(例如,我被可以测试我能力的任务所吸引;如果我不确定是否成功,我就会感到不自在),参与者需要对这些问题在10点李克特式量表上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海明威效应:未完成任务会对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原文作者:Yoshinori Oyama (日本大学教育学院)
Emmanuel Manalo (京都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Yoshihide Nakatani(RCS 广告,日本东京)
摘要:本研究提出并检验了海明威效应的实证证据,即一个人完成以前没能完成的任务的动机会更高,那个人会感觉到他/她离正在完成那项任务更近。在研究中,1260名大学生学生们被要求抄写报纸上的文字,但他们在抄写过程中被打断了,大多数人没能完成任务。当他们报告自己重新投入任务的动机时分析结果显示,任务剩下越少与文本越多的人相比,任务剩下的少的人文本复制的动机要高于多剩下的甚至那些能够完成任务的人——因此,证实了发生了海明威的效果。在研究2131名本科生被要求写一篇短文任务是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再一次他们被打断,以至于大多数人没能完成写作。结果表明,只有被试被赋予了结构任务,才能证明海明威效应。这一发现表明,要呈现海明威效应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是个体能够充分衡量要完成尚未完成任务还需要做些什么来(由于结构的存在而容易完成)。总之,这项研究的结果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完成不了一项任务会对个体坚持并继续完成任务的动机产生有益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对实践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被讨论。
关键词:海明威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成就动机 ;失败的好处 ;坚持
1.引言
不能完成任务通常被认为是失败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意思是,应该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出现了不足,不能达到完成这项任务的标准。任务未完成这一事实意味着不仅在任务本身的状态(因为它是未完成的),也存在于无法完成它的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失败取代了完成任务的成功事件:例如,孩子无法完成父母所要求的房间整理任务,办公室员工在给定的截止日期前准备财务报告失败, 学生在一次测试结束前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研究人员一天内无法完成写作目标等等。这些失败通常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被父母或办公室经理训斥,考试中得到一个糟糕的分数,或者对自己感到失望。
1.1提出并解释海明威效应
但是,未完成任务是否只有消极的一面呢?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未完成任务实际上可以增强人们从事这项任务的动机——完成或继续它。我们把这种未完成任务的积极影响称为“海明威效应”,以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名字命名。我们之所以用作者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效应,是因为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你一天应该写多少?”海明威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你做得很好的时候,当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停下来。”(海明威,1935年,第174A页;海明威,引用于《菲利普斯》,1999年,第41-42页)。这一建议表明,存在适用于任务未完成的条件,以取得有益的效果。在写作中,根据海明威的观点,这种情况是指作者感到自己正在顺利进行,并认识到写作的方向。我们同意这个观点,但建议在更宽广的术语(这样它可以适用于更广泛的任务,不仅仅是写作)。完成任务的人应该相当接近完成任务,以至于他/她能感知到这是他/她有把握去完成它,但同时他/她认为这个任务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她无法完成它)。如果这个人离完成任务还很远,那么他/她很可能会认为这个任务太难了,而不完成的好处可能会减少或根本不适用。另一方面,如果这个人完成了任务,他/她可能会认为任务很简单,没有足够的挑战性——因此,他/她就不会有动力去重新从事同样的工作或继续这项任务。
1.2为什么未完成任务会产生有益的效果?
最早的研究表明,未任务可能带来的好处,可能是布鲁玛蔡加尼克和玛丽亚奥瓦西娜娜(Farina, 1996; Ovsiankina, 1928; Zeigarnik, 1927)。在他们进行的实验中,参与者分配任务完成但被打断完成了其中的一些任务,Zeigarnik 发现参与者更清楚地记得那些未完成的任务,而奥夫西娜娜发现,参与者有一种恢复他们尚未完成的任务的倾向——即使这样的完成对他们来说没有明显的好处。Ovsiankina把她的结果解释为这表明,不能完成他们正在执行的任务,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内部压力,让他们想要再次完成任务,从而完成任务。这些实验的结果已经被用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作为证据,表明人们的大脑有一种形成整体的自然倾向,不仅是在感知上,而且在认知和行为上(例如,Koffka, 1962)。
自从Zeigarnik和Ovsiankina的研究以来,许多其他的研究已经证实,任务执行中断确实会使人们想要稍后重新从事未完成的任务——甚至是替代任务——显然需要某种形式的结束。例如,Kupor、Reich和Shiv(2015)报告说,在观看视频的一个高潮点被打断的参与者,随后更有可能在没有考虑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他们将这一发现解释为高潮中断,创造了心理封闭的需要,以及参与者在中断后立即呈现的一个不相关领域(购买决策)中追求这种封闭。在另一项研究中,Halkjelsvik和Rise(2015)报告说,在他们的研究对象中,有一半人在完成一项无聊的在线任务时被打断,即使没有经济回报,他们也会选择完成任务。在美国,他们不会因为完成了这项任务而获得更多报酬。Halkjelsvik和Rise指出,参与者所报告的坚持不懈的动机反映了他们想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即,没有其他原因)。他们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实现目标的方式(完成任务)本身变成了一个目标,取代了原始的目标(收取报酬)。
在教育领域,克雷格(1965年)提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最好是通过不传达任务最终结果的程序来培养。他进行的研究中,学生没有收到一个数学规则的一个初始的学习任务(规则条款表明学生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 在接受该规则之后的学生,在初始学习之后进行了更多的独立学习,并在随后的评估该学习的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一结果表明,当学生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对某件事的了解时,他们更有可能尝试并更多地去了解它,因此他们也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似乎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特别是考虑到动机是教育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Deci,Vallerand,Pelletier,amp;瑞安,1991)。然而,克雷格研究的结果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一个原则,它可能与一个更广泛的想法有关,即未完成任务会对激励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重要的是确定能够解释这种有益影响的机制,以及这种影响发生的条件(例如:失败是否总是有益的,或者仅仅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
一个看起来很重要的条件是,任务被认为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尽管仅仅未完成任务本身就可能提升执行任务的人对挑战的感知。未能完成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意味着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对个人当前的表现是一个挑战。(当然,如果这个人要提高他/她的表现水平,这项任务是可以实现的。)大量研究表明,挑战对动机有积极影响。例如,Wilkie(2016)的研究表明,学生无论在情绪上(喜欢、参与和兴趣)还是在对学习的益处上都将数学任务知觉为更有挑战性。而且,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目标取向(即,重视学习过程本身和发展新技能;参考Ames amp; Archer, 1988)。与这些发现相一致,Hung, Sun, and Yu(2015)发现更具挑战性的数学教育游戏在提高学生的动机、流动体验(即、沉浸于正在进行的活动的体验)、学习表现和学习满意度上有更大的影响。面对挑战当然会导致压力,而压力会对学习成绩不利(例如,Lupien,McEwen,Gunnar,amp;海姆,2009;肖尔斯,2006)。然而,有研究证据表明,与学习环境中的挑战相关的压力与学习表现有积极的关系(LePine,LePine,amp;杰克逊,2004)。即使考虑到失败的负面后果,也会对主观评价任务价值和学术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这种恐惧被学生们认为是具有挑战性的(pu吐温,Symes,amp;Remedios,2016)。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认为具有挑战性或具有威胁性的东西可能会对它是否会对那个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产生影响。挑战寻求对个人的益处包括促进学术自我效能和兴趣发展,而这反过来又更好的促进了更好的学习成绩(LePine等人,2004;Senko,Tropiano,2016)。然而,重要的是要考虑是否所有的挑战都是有益的。例如,如此巨大的挑战——似乎遥不可及——不会让人泄气,甚至产生威胁?也许一个挑战需要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才能激发动力?“差一点就成功”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她接近成功,但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差一点就成功”),这会让人想要再试一次,也许是为了避免任何可能感到遗憾,因此导致失败(里德,1986)。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挫败感,从而促使他/她不断地试图实现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参见Amsel, 1958)。差一点就成功现象已被用来解释赌博行为和成瘾(如Cote, Caron, Aubert, Desrochers, amp; Ladouceur, 2003;Kassinove amp; Schare, 2001)。当一个人未能完成一项任务时,他可能会更有动力重新投入到这项任务中去。换句话说,一个挑战,比如完成一个人以前没能完成的任务,可能会更有动力,因为这个人越接近他/她在他/她之前的尝试中完成的任务。本质上,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海明威效应。
1.3目前的研究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检验了经验证据是否支持我们对海明威效应的看法。更具体地说,我们测试了假设(H1),即一个人在未完成的任务中剩余的时间越少,他继续完成该任务的动力就越强。在研究1中,我们使用了一项手工写作任务,要求参与者简单地从报纸专栏中拷贝文本(日文)。这项任务没有给参与者带来任何明显的学习或其他好处,但与此同时,当他们做任务时被打断时,很容易看出他们离完成任务有多近或多远。我们选择这项任务的理由是,在我们上一节所述的最基本条件下是否会出现海明威效应。
在研究2中,我们使用了另一个写作任务:一个短作文任务。我们选择这个任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想要一个更接近学生在学术环境中有时需要承担的任务。此外,我们管理“结构化”(我们提供了关于在作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写什么的指导)或“非结构化”(没有提供指导)作文。我们增加这种操作的原因是为了检验第二个假设(H2):海明威效应只会在“结构化”条件下表现出来。原因是,在结构化条件下,我们预测,参与者将能更好地判断他们在写作中需要完成哪些信息的,因此他们会更有动力继续如果他们能想象更清楚,有掌握去完成剩下的任务(cf。海明威的建议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停止)。相比之下,在“非结构化”的条件下,我们预测许多参与者将不确定他们应该在作文中包含哪些信息,因此,当他们在完成过程中被打断时,他们会发现很难判断他们的接近程度是否令人满意。
在研究1和研究2中,我们决定使用任务中断作为失败诱导机制,因为这与该领域之前的大部分研究一致(如Halkjelsvik amp; Rise, 2015;Kupor等,2015;Ovsiankina, 1928;Zeigarnik, 1927),并将允许更直接的比较和进一步澄清他们的发现。在赌博研究中(例如,Cote等人,2003;(Kassinove amp; Schare, 2001),失败通常被定义为彩票或其他类型的机会或技能游戏中的失误。我们决定在本研究中不使用这一定义,因为在决策和结果并非严格二元的教育环境中(即(例如:去还是不去,打还是不打)。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对基于标准的失效进行检验是有用的,但我们决定在最初的调查中不使用它,因为所涉及的复杂性可能会转移我们想要理解的基本过程的焦点。
- 研究
2.1研究1
2.1.1方法
被试:研究对象为日本关东地区一所大学教育系260名一年级本科生(女169名,平均年龄18.36岁)。学生自愿参与数据收集,这是在两次常规授课的前一部分进行的(不愿意参加的学生可以选择进行讲座准备或复习活动)。实验人员向学生们宣布,数据收集是他正在进行的实验的一部分,而不是讲座内容的一部分
2.2.1材料和过程:
在上面提到的讲座中,对两组参与者进行了报纸专栏复制任务。我们提出报纸专栏复制写在一张A4纸网格在列,这就是我们让参与者复制列(见图1)。我们使用了两个真正的报纸文章(关于鹿在野生动物,这是169个字符长,和其他颜色的意义,这是157个字符长),这样我们也可以检查任务的主题是否会改变参与者的反应。这些文章是用日文写的。在日本的书写系统中,一个字符可以相当于一个单词,一个字母,或者一个字母组合在英语书写系统中。这些字符并不一致地对应于单一的口语成分,就像英文中通常对应于音位的字母一样。此外,在复制报纸文本时,参与者需要从右上角开始,从下到下,在网格中写下字符;因此,按照通常的网格格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进行日文编写。
图1.报告专栏(关于野生动物中的鹿)和研究1中使用的书写网格的示例
在报纸专栏抄写作业之前,我们要求参与者完成日语版的成就动机量表(AMS;Lang amp; Fries, 2006;Mitsunami, 2010),包括10个项目(例如,我被可以测试我能力的任务所吸引;如果我不确定是否成功,我就会感到不自在),参与者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同意或不同意10点李克特式量表。AMS对两个成就动机进行评分,“成功的希望”(HS)和“失败的恐惧”(FF)。我们对其进行了测试,以确定学生继续完成任务的动机是否与这些动机有关。
关于报纸专栏的抄写任务,我们口头指示参与者将报纸专栏的文字抄写到所提供的网格中(见图1),我们告诉他们抄写的时间有限,所以他们应该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在开始之前,我们要求他们对自己完成任务(任务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754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